top of page

進,吾往也。

已更新:2024年10月20日

ree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论语·雍也》第十二章)


冉有(求)对老师说:“并不是我不喜欢老师讲的道理,实在是我能力不够,实践不了、做不到啊!”孔子说:“真正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到一半再也走不下去,才被迫放弃的,但你不是,你是还没走就预先断定了自己只能走到哪里。”

 

孔子认为,内在的强烈动机,即想要做得更好,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因为缺乏动机,而不去试试看自己能力的极限到底在哪里,只是说自己能力不足云云,则完全是在找个借口而已。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進,吾往也。”(《论语·子罕》第十九章)


孔子说:“准备堆一座山,即使最后已经做到只剩下一筐土便可以完成的地步,但如果我停下来,不去堆那一筐土,如此浩大的工程也就永远停了。同样准备堆一座山,尽管现在只在平地上堆了第一筐土,但是只要我开始不断地堆,即使多么巨大的工程也会随之开始。”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途中停下来,不做了,也就是“”(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畫,也。……今女自耳,非力極。”)。那么尽管只剩一筐土,这座山也必定不会完成。相对而言,后面的那人,虽然才堆了第一筐土,但他有着前进和努力的意志意愿。


孔子认为,之前的努力和条件,也无法保证现下的决定与成就。已经堆了几百万筐土,无法保证你不会在最后一筐土的关头停下来,以至于完成不了这座山的工程。同样,虽然现在只是一片平地,尽管还需要再堆几百万筐土才能堆成一座山,但即便如此,也没有理由断定,你就一定不会去做这件巨大艰难的事。事情成不成,有其客观形势与条件,但要不要做,跟这些客观条件之间没有必然关系,纯粹取决于你的主观意志。所以说“止,吾止也”“进,吾往也”,要止或要进,都是自己决定的,不是客观形势与条件可以必然规范的


说得更强烈些,人其实拥有可以不顾,甚至抗拒客观形势和条件的主观决定力量


谁能规定只剩一筐土,你就一定会把山堆起来?又有谁能强迫你绝对不能在平地上追求堆起一座山来?



参考书:杨照著《经典里的中国,《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第二章,作为老师的孔子》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