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孔子,竟然是西方社会的人权代表?

已更新:2024年12月17日



美国最高法院大楼門楣上竟然雕刻有孔子像。

近年来,此事因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的一则推文而广为人知。


华春莹在推文中指出,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雕刻了来自中国、犹地亚和古希腊的先贤形象,以彰显其多元、开放、包容的精神。然而,美国现在在国际上却在做相反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是孔子呢?


据说,雕塑的创作者麦克尼尔在写给当时的最高法院建设委员会的信中,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初衷的:“法律是文明的一个要素,美国的法律自然地继承或派生于以前的文明之中。因此,最高法院大楼的东侧门楣雕像群寓意对源自东方的基本法律和戒律的借鉴。摩西、孔子和梭伦被选为代表三个伟大的文明,形成了这个三角的中心雕像群。”


以下摘抄一段中国新闻网2021年9月5日的报道。


为何孔子像会雕刻在美最高法院的门楣之上?

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美国汉学家、美国瓦萨学院哲学教授万百安(Bryan W. Van Norden),探寻中国哲学思想曾经对美国的影响,以及为如今的中美关系所带来的启发。


万百安:

美国最高法院大楼两两处门楣,一个在西侧,一个在东侧。西侧门楣的雕像代表抽象概念。美国最高法院大楼正门在西侧。往上看,西侧门楣中心雕像是正义女神,她周围还有一些象征意义的人像。最高法院大楼东侧门楣人们不常看到,因为这不是主入口。如果你只是来参观最高法院大楼,出差或者旅游,通常你只会看到西侧门楣,但东侧门楣非常有趣。中心雕像群从左至右,依次是孔子、摩西和古希腊立法先贤梭伦。这组雕像的设计师说,这三个人物来代表美国文明的东方起源。东方的起源象征,出现在东侧的门楣上,这其实非常有意思。


【解说】

在为数不多关于这一建筑细节的中文简介中,有的说法认为孔子是道德的象征,也有人认为他在此是教育的化身。但其实雕像作者麦克尼尔的设计初衷,是将其作为东方文明的一种象征。

赫蒙·麦克尼尔(Hermon Atkins MacNeil)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的雕塑家,他曾设计1916年至1930年流通的25美分硬币。而最高法院东侧门楣的这组雕像群,可谓他一生最为重要的作品。这组雕像中,象征希伯来文明的摩西居中,双手各执一册象征十诫的白色石书。代表东方文明的孔子居左,古希腊政治家和立法先驱梭伦居右。


万百安:

在美国建国之初,现代民主和现代科学正在奠基,人们把孔子奉为西方启蒙运动的世俗圣人。而美国的开国元勋都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詹姆斯·麦迪逊、托马斯·潘恩和约翰·亚当斯等人都对孔子及其思想有着浓厚兴趣和正面评价。尽管这座最高法院大楼相当晚才建成,但它的设计理念仍体现了孔子对美国开国元勋的巨大影响。


【解说】

根据美最高法院提供的史料显示,麦克尼尔在写给当时的最高法院建设委员会的信中,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初衷的:“法律是文明的一个要素,美国的法律自然地继承或派生于以前的文明之中。因此,最高法院大楼的东侧门楣雕像群寓意对源自东方的基本法律和戒律的借鉴。摩西、孔子和梭伦被选为代表三个伟大的文明,形成了这个三角的中心雕像群。”


万百安: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把孔子列为立法先贤有点奇怪。但问题是,大多数美国人,即使是崇拜孔子的美国人,也不知道法家与儒家的区别。所以当他们想要致敬中国文明时,唯一熟悉的就是孔子。他们不清楚“礼”和“法”之间的区别,但将孔子视为道德的楷模,因此选择他来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


【解说】

无论是东方的儒家思想,还是希腊的古典智慧,无疑代表着美国开国元勋在当时的文化视野和兼收并蓄的精神。万百安则对当代美国社会普遍忽视非盎格鲁-欧洲传统知识体系的现状表示担忧。他指出,已故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Antonin Scalia)就表达了美国人对中国哲学的一种普遍误解,即将其视为“幸运饼干上的神秘格言”。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哲学是富有说服力的论证和细致的分析。


万百安:

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像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这些开国元勋那样,很多知识分子非常尊重中国传统、热爱中国人民。但也有很多人看不起中国传统,不尊重中国人民。我认为,在西方存在一种对中国的误解,即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人如何通过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因为美国和中国是两个超级大国。文化上的相互了解,对于美中两国来说都非常重要。在中国,很多人至少知道一点美国文化,但仍然有很多美国人对中国文化非常无知。特别是过去4年美国领导人对中国的负面态度,也让学习中文的美国人变得越来越少。对美国来说,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至关重要,因为美国和中国是两个超级大国,需要彼此了解,才能在未来取得长远而富有成效的发展。


【解说】

万百安研究中国哲学逾30年,曾翻译《孟子》等多部中国哲学经典。他一直倡导哲学教育应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摒弃偏见与误解。当中新社记者问及,哪些孔子的智慧可以给予中美关系以启发时,万百安用中文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陈孟统 隋致远 报道


正如文中所说,美国的开国元勋们都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而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则深受孔子的影响。


(以下是摘抄自袁腾飞油管视频)


据说,伏尔泰在书房挂有孔子画像,“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在其《论孔子》一书中称,孔夫子说的话,是比任何政治家都有用的真理。


法国重农派的经济学家魁奈发现《论语》中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第十二9)便是民富才能国强的道理后,便到凡尔赛宫去游说国王要重视农业,结果国王采纳建议而下地亲耕。


而1789年发表的《人权宣言》中,则直接引用孔子的两句话,Do not inflict upon others that which you yourself would not want.(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后来,这些思想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在新大陆就流行起了孔子学说,1735年的纽约周报刊登了读者来信,介绍了孔子的道德。美国的国父富兰克林还发表了关于孔子的著作(相当与美国版的《论语心得》)。当时亚当斯、杰斐逊都对孔子仰慕有加。


到现代以后、在尼克松水门事件时,美国媒体还引用了孔子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第十二),来批判尼克松说谎,对克林顿的性丑闻,则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进行批判。


在1984年在美国的《世界名人辞典》中,孔子位列十大思想家之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出的一份“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也排第一。


欧美更为重视的,是孔子的人权思想和民生思想。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