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睡个午觉而已,至于被骂两千多年吗?

已更新:2024年11月11日



《论语》短短一万五千余字,却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无常天命,下至吃喝睡觉,全都成了孔子的授课范围。其中尤为精彩的还是孔子与各弟子之间的各种对话,其中既有一板一眼的说教,也有嬉笑怒骂的牢骚。读来仿佛在看一个笃志教育的班主任与一班资质不齐的学生,合力冲击清北的热血故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其中反映得淋漓尽致。


在众弟子中,虽有颜回子路子贡等品学兼优的优等生,但给人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惹孔子震怒,被孔子痛骂为垃圾的宰我。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彫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与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聴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聴其言而観其行、於予与改是。(公冶长第五10)

不就是白天睡个觉,就被骂“烂泥扶不上墙”,至于动这么大的火气嘛,让一直提倡“温良恭俭让”的孔老先生都不惜自毁形象,说起了脏话。而且,你骂也就骂了,还当着其他同学的面,结果被好事者记录在案,污名流传了两千多年。毕竟,读书人还是要脸面的。一般都讲“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赞扬人的优点要在公众场合,但规诫人的过失要在私下进行。曾国藩《复吴竹庄方伯》)如此不讲情面,简直怀疑有同学在公报私仇?


但是,其实宰予并没有孔子粗口中那么不堪。

宰姓,名予,字子我,又名予我、宰我,春秋时代鲁国人,小孔子29岁,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入孔门十哲之列,更居“四科”的“言语科”之首,擅长演讲辩论。妥妥的高材生。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孔子对高材生痛下杀手?是嫌学生太多吗?


非也。其实,孔子对宰予可谓积怨久矣。众所周知,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就是行“仁”(仁:真诚的心意。---傅佩荣)。而宰予却胆敢对行“仁”这件事心有怀疑,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第六26》

宰予问:​“一个行仁的人,如果有人告诉他:‘井里有仁可取。’他是否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他怎么会这么做呢?”可以叫君子过去看,但你无法陷害他。可以欺骗他,但无法愚弄他。


对于“仁”到底是什么?其实不太好理解,或许是孔子故意讲得较为笼统(孔子教育弟子、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因为“仁”的确因人而异,因此,有不少好学生都去向孔子问“仁”(13次问仁),包括行“仁”最厉害的颜渊(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7)),其余弟子都是直接向孔子问仁是什么,然后孔子回答。而宰我的问题,却相当耐人寻味,他直接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电车难题式的两难问题,对孔子进行极限逼问。相较于其他弟子的无脑发问,可以说宰予做足了功课,提问中将自己对仁的理解展露无遗。不愧为言语科第一,用比喻非常巧妙地说出了行“仁”中的一个极端。这才给孔子树了一个很好的靶子。才有了后续对“君子”定义的补充---君子真诚,并不代表君子笨。


宰予这样天生反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 ,不正是孔子梦寐以求的学生吗?毕竟,像颜回那样闻一知十的弟子,对孔子而言属于“非助我者”,其实是很无趣的(“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説。”)


关于宰予的另外一件事,其实非常相似。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壊。三年不爲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鑚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爲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爲也。今女安。則爲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陽貨第十七21)

孔子极力主张为父母守孝三年,宰予说一年就可以了。他认为三年什么都不做,社会生产停止了,这样不好。孔子很气愤,又找不出合适的理由说服他,气愤之情溢于言表,干脆放弃。


但是,转身就对其他同学说,“宰我真不仁啊!孩子出生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的。宰我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的爱护吗!”

看来,孔夫子也经常阳奉阴违,背地里说人坏话这事也干了不少。


“六十而耳顺”。看来并非自谦,好像还有些吹牛。










图片来自《半小时漫画《论语》》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