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是什么?
- ichicreate
- 2024年10月1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4年12月26日
▼ 何为“學”?

(“小学堂”學条字形演変)
斅 覺悟也。《说文解字》
學之为言,覺也。以覺悟所未知也。《白虎通·辟雍》
在<說文解字》中、学字作斅字解。《说文解字注》中注释为,“作斆從敎,主於覺人。秦以來去攵作學,主於自覺。”即认为,学本来写作斅,秦以后的篆书才写作學。
《漢語大字典》按:“古文字或從臼持爻以教膝下之子,或從子學爻於大人膝前,古教、學原為一字,以後分化為二。"
學作教时,主要意思是覺醒别人,而作學时,则是覺醒自己的意思。
另外,學還有“效”(效法,效仿,模仿)的意思。
學之為言效也。朱熹:《論語集注》
伊藤仁斋总结的不错。
學、傚也、覺也。考諸古訓、験之見聞、有所傚法而覚悟也。伊藤仁斎:《論語古義》
▼ 何為“覺”?

覺字始见于战国文字(睡虎地秦简),下見,上學(省去"子"),篆文从見,學省声。从見表示看見,发现(了未知)。学表示音读,又兼有学习的意思(形声+会意)。
覺,寤也。从見,學省聲。一曰發也。《說文解字》
段玉裁本作“覺,悟也。”並注:“悟,各本作寤,今正。”
朱熹也反复强调,学即为覺。即学习的目的,是人生觉悟。
▼学是“为己”之学
子曰,古之学者為己,今之学者為人。(《论语·宪问》14.25)
此处的“为己”应读作wéi,而非wèi,是成为,成就。而不仅仅是为了的意思。(可参看《四书章句集注》中程颐对于为己之学的解读。)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会在人学习时,分泌出多巴胺类神经递质,提高人的注意力,并使人感到满足和愉悦。而且,学习本来就是人的进化本能。因为人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才能存活和进化下来。也只有学习才能让人消除对未知的恐惧而感到内心的充实。
▼古代学习的内容
古者八歲出就外舍,学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学,学大藝焉,履大節焉。(《大戴礼记・保博》)
小艺即识文断字,指文字类知识。小节指礼节。即如何与人打交道。束发(15岁)则指成人。大艺,为《诗》《书》《礼》《乐》。大节即《大学》。
▼《論語》中的“學”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学而7》)
可见,在论语中的学,范围更广。除了贵族教育中的专业知识以外,还指一种做人做事的“行”的学习。因为,学的目的,早已十分明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
因此,学的根本还是在于把(本来具有的)德性觉悟出来。是精神方面的觉悟。




留言